諾貝爾頒獎禮舉行:600萬獎金都不要?這些大咖為啥對諾獎說不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頒獎典禮,將于今日(12月10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隆重的諾獎頒獎儀式,對獲獎人來說,無疑是人生的重大榮光。然而,有些獲獎人卻選擇不去現場。其中之一就是,2016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美國民謠“大神”鮑勃·迪倫。據法國國際廣播電臺12月5日報道,諾貝爾基金會12月5日表示,鮑勃·迪倫不會出席12月10日于瑞典舉行的領獎典禮。
缺席頒獎
獎金照拿 “不影響接受87萬美元”
雖然缺席頒獎典禮,但迪倫已經送達了自己的獲獎感言,由他人代為在現場宣讀。早在今年11月,鮑勃·迪倫就表示,由于自己檔期安排問題,“更早已另有承諾和安排”,所以不能前往參加頒獎典禮,深表遺憾。迪倫雖然缺席頒獎典禮,但并不影響他接受諾貝爾文學獎這項榮譽以及高達87萬美元的獎金。瑞典學院則表示,只有極少數獲獎者無法出席典禮親自發表獲獎感言,但他們“能夠接受迪倫的缺席”。
老友來湊 “朋克教母”將獻唱
不過,想要在頒獎現場聆聽迪倫音樂的人,也并未完全失望。因為迪倫的好友、美國創作歌手帕蒂·史密斯,將出席諾貝爾頒獎,并在典禮上表演鮑勃·迪倫的歌曲《大雨將至》。這同樣是件令樂迷感到驚喜的事情,因為相較仍在活躍演出的鮑勃·迪倫,這位女朋克詩人的出現也非常珍貴。帕蒂·史密斯有“朋克教母”之稱,她寫詩、作畫,偶爾才會用音樂為詩歌插上翅膀。
有的因病 有的社交恐懼… 這些人對諾獎說過“不”
在諾獎的歷史,被宣布獲獎后直接拒絕諾獎,或者不拒絕獎項但不出席頒獎典禮的,也并不少見。尤其是被宣布獲獎后直接拒絕獎項的人,反而更容易被記住。比如法國著名思想家、作家讓-保羅·薩特1964年拒絕了諾貝爾文學獎。他一生中拒領一切獎項,其中就包括這個諾貝爾獎。他的理由是,文學與人應當直接產生聯系。拒絕諾貝爾獎是為了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和自由性,哪怕是以接受諾貝爾獎這樣令人尊敬的榮譽。薩特的理由是直率的,他對諾貝爾獎的拒絕,也是徹底的。
還有一些獲獎人,本人接受獎項,但沒有出席頒獎儀式。不出席的理由有的是客觀條件不允許,比如200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75歲的英國劇作家哈羅德·品特和2007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英國作家多麗絲·萊辛,以及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拿大作家愛麗絲·門羅,都是由于身體健康欠佳,未能親臨斯德哥爾摩參加頒獎典禮。
200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地利女作家埃爾弗里德·耶利內克,也沒有前往斯德哥爾摩領獎。她的理由是自己“有社交恐懼癥”。自稱患有“社交恐懼癥”的耶利內克,不但鮮少在公共場合露面,甚至表示如果自己“被關進一間擠滿了人的房間,一定會倒地死亡”。耶利內克還是羅列了兩條理由:第一,身體健康狀況不佳;第二,她認為自己沒有資格獲得這一大獎。耶利內克說,在得知獲得如此崇高的獎項后,她感覺到的“不是高興,而是絕望”,“我從來沒有想過,我本人能獲得諾貝爾獎,或許,這一獎項是應頒發給另外一位奧地利作家彼杰爾·漢德克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