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有用嗎? 還是人類說了算
網易科技訊7月3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毫無疑問,目前人工智能以及聊天機器人等新技術是業界關注的焦點。主流觀點認為其將為個人計算機行業以及互聯網商務應用帶來巨大變革。
據市場研究公司CB Insights報告,人工智能初創企業投資總額從2011年的1.45億美元增長至2015年的6.81億美元。該公司預計,2016年相關行業新加投資將達到12億美元。
顯然,業界對于人工智能以及聊天機器人的期望相當之高。但需要清楚的是,任何技術都有其局限性。在人工智能領域,人們整整花了六十年的時間才讓第一個人工智能平臺通過圖靈測試。然而,要想使人工智能完全擺脫對人類的依賴而自主行動,技術上或將需要六十年或更長時間。而從另一方面講,人工智能的發展還受到諸多因素的限制。
1.我們在交流中依舊需要“人情味”
Facebook推出的突人工智能系統“M”堪稱是人工智能與人工客戶服務的最佳組合,其性能遠高于其他語音助手。然而,在M的背后,由Facebook客戶服務人員組成的一個團隊在實時監控M與用戶的每一次交流。事實上,背后的人工干預是該人工智能平臺“聰明”的本質原因。那么,M是否還能算得上真正的人工智能平臺?人們是否還需要真正的人工智能平臺呢?
此外就是人類的直覺。盡管諸如Siri之類的智能助手可以長時間進行重復工作,但其并不像人類一樣會積累經驗并越做越好。譬如其在預訂機票時,并不會像人類一樣會做出直觀判斷。它們只會知道這張機票更便宜,但卻不會考慮到這張機票會額外花費10個小時的時間。如果用戶需要一張最便宜的機票,毫無疑問這些智能助手會選擇它,但卻會給人們帶來麻煩。
事實上,機器只會按照程序設定執行任務,無法像人類一樣根據實際情況作出變化。此外,機器也無法理解愛、創意、理解以及團結等人類獨有的情感和概念。不管其在圖靈測試中的智力水平如何,但給人的感覺總是缺乏人情味。
2.人類工作依舊安全
即便是傾向于使用人工智能的創新公司,也是通過將人工智能與人類智慧相結合提高員工工作水平,而并非用人工智能取代員工工作。
對于聰明的公司來說,人工智能可以讓核心員工支配、掌握更多的資源。人工智能有助于完成任務,但并不會是完成工作的主體,各種任務依舊需要人類。誰給出工作的方向?當然不會是機器。誰為未來出謀劃策?當然也不會是機器。
3.聊天機器人并不總是有用
開發具有人類思維以及行為方式的智能機器是浩大的科學工程,即便是人工智能專家也不能確保其一定成功。盡管當前人工智能和聊天機器人將繼續發展,但在很多應用中其并不會成為首選方法。
人工智能平臺的目標是為人類減少日常重復性工作的痛苦,然而諸如Siri等人工智能平臺卻往往由于機器的頻頻失誤以及理解偏差導致人類工作量的增大。
總體上說,人工智能永遠無法到達人類期望的完美。人類依舊是這類技術應用的掌舵者。(吾遠)